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

雜集論-10-三法品-1.九門-2何因-處


問:何因處唯十二?答:唯身及具,能與未來六行受用為生長門故。
謂如過、現六行受用相,為眼等所持。未來六行受用相,以根及義為生長門亦爾。所言唯者,謂唯依根、境立十二處,不依六種受用相識。
---
問:何因處唯十二?答:唯身及具,能與未來六行受用為生長門故。
Kim upādāyāyatanāni dvādaśaiva / dvābhyāṃ dehaparigrahābhyām
anāgata-ṣaḍākāra-upabhogāya dvāratām upādāya //
基述記:問何因處()為生長門故。
述曰:廢立門第三明處,論本文也。生謂初生,長謂舊長,門謂出生,通法之所。由彼過現身、具為門,生未來識,相用顯故,立以處名。據實大乘因果同世,身、具生識念念同時,出生義隱,故此不說。未來果顯,故說生彼。非同經部宗說異時因果。不爾意處必不成,不許過現生未來故。又論皆說一切一分名未來者,理亦不成,不許未來有身及具為處義故。由斯為顯此文但據過現身具生未來識,增上義說,非為盡理。又釋此顯未來身具生未來識,同時因果名之為處。不說過現能生未來當世相生,自宗義故。雖過現世處義亦成。當生名生,唯未來故,非過現世都無體處,此解論文當世為善,不違宗故。持生識用,立以界名,未來持隱,略不說界。出生名處,要果當生,過現已生,為門義隱,未來義顯不說過現。理實界處並通三世。下第三卷、瑜伽第九,解識文中及五十五、五十六、六十九,顯揚第五皆說界處通三世故。上本論文,下釋師解。
王疏:〇問:何因處唯十二?答:唯身及具,能與未來六行受用為生長門故。
三解處唯十二。記云:生謂初生,長謂舊長,門謂出生,通法之所。由彼過現身具為門生未來識,相用顯故,立以處名。據實大乘因果同世,身具生識念念同時,出生義隱,故此不說;未來果顯,故說生彼。又云:持生識用,立以界名,未來持隱,略不說界。出生名處,要果當生,過現已生,為門義隱,未來義顯不說過現。理實界處并通三世。通觀界處并通三世,就所持所生義,別說三世。要識已生方得名持,有彼性故,故說過現;要識未生,令生名生,故說未來。就所持所生義說,不就界處體說也。由是可知,過現根境持過現識,未來根境持未來識,未來根境生未來識,過現根境生過現識。就已生立界義,就當生立處義。義則三世有殊,體則俱通三世,亦與因果同時之義不相違也。

謂如過、現六行受用相,為眼等所持。未來六行受用相,以根及義為生長門,亦爾。
基述記:謂如過現()亦爾。
述曰:義者境也將釋由身具能生未來識,起受用境,立以處名。指如過現六識受用相,為眼等持,成其界義。方成未來識受用相,根境為門,而得生長。以顯處義,故言亦爾。所持已上,持前界,未來已下正成處義。
王疏:△謂如過現六行受用相,為眼等所持,未來六行受用相,以根及義為生長門,亦爾。所言唯者,謂唯依根境立十二處,不依六種受用相識。
根境持過現識,及生未來識,兩義平等,故十二處與十八界中,六根六境體相并同。

所言唯者,謂唯依根、境立十二處,不依六種受用相識。
āyadvāramātratvād indriyārtha-mātra-grahaṇena dvādaśaiva āyatanāni vyavasthāpitāni, na tu upabhoga-lakṣaṇaṃ vijñāna-ṣaṭkam iti //
基述記:所言唯者()受用相識。
述曰:此釋本論答中唯言是簡持義,唯依根境,不依六識,立處義故。界義是持,持用皆名界。出生為處,生用處應成自體自持,不唯持用。由斯六行,亦得界名。出生為處,自體不生,故眼識等不立為處。又身具生識,別說為門,識體生用一體義別,為門義劣說非為處。同世能生長,識應得處名。為因居異世,名意不名識,出生得處名,故意亦名處。由斯六識,不立處名。根境能生識,同世得名處,識能生心所,同時得處名。於此義中,應審思擇,其未來世雖無次第,但能生識,即名為處。故未來世,意處亦成。
王疏:然唯立十二處不立十八處者,界能持他,亦能自持,故可立六識界,以能持自受用性故。處但為他生長之門,六種受用相識,自性非他無為處義,故不依六行立六識處。記云:同世能生長,識應得處名。為因居異世,名意不名識。出生得處名,故意亦名處。由斯六識不立處名。此意六識前聚,為自無間后念識作等無間緣,亦有生義,何不可立處。答中六識自,類相生不在同世,前識引后識,即為意處收。自識同時不相生,故不立識處,但立意處耳,以遇去名意故。又云: 根境能生識,同世得名處。識能生心所,同時得處名。於此義中應審思擇。今謂心所與心同生,依處既同,所依又等,但名相應,不名為處。處在根境,不在識故。設心為處,心所應然,以互依故。如是處便無量,寧止六識,故不立之。